近日,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杂志聚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以“打破垄断”为题,报道了一盏资本投资企业陕西天成航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成航材”)在加快高端丝材国产化方面的突破,原文节选如下: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关键材料的突破和国产化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部分新材料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了大国高端装备硬实力。
天成航材生产车间,航空级钛合金盘圆丝材正在全速生产。
长度从6米到1000多米,直径从100毫米到8毫米,内部晶粒从约20微米精准调控到约3微米,3分钟从棒到丝的极限制备,是“中国制造”速度的体现,也彰显着中国钛产业的创新与突破。
“我们率先突破了国内航空紧固件用钛合金盘圆丝材技术瓶颈,实现了单重200kg级细晶盘圆丝材的高稳定制备,并掌握了功能性涂层技术,其各项技术指标和实际应用效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仅满足了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需求,还面向国际市场出口,真正实现了航空紧固件用钛合金的进口替代。”天成航材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车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钛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一,钛材产量占到全球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钛材大国,却还算不上钛材强国。由于技术起步晚,我国钛材应用主要集中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化工领域,而需求更紧迫、更具潜力的航空、航天等部分高端领域钛材仍依赖进口。
航空紧固件是飞机上“数以万计、类以群分,连结构、通系统、小物大为”的关键部件。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在航空器上采用了钛合金螺栓材料,随后钛合金逐渐成为航空领域广泛使用的紧固件材料之一。我国自20世纪80 年代起开始进行TC4钛合金紧固件研究,但由于材料、工艺等技术瓶颈,紧固件质量并不稳定,航空器研制或生产经常处于“停工待钉”的状态,紧固件用钛合金长期以来依赖进口。
面对机遇与挑战,天成航材依托陕西航空制造产业基础,瞄准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开始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航空紧固件主要采用钛合金盘圆丝材制成,其生产难度及精度要求很高。一架飞机需要少则几十万件、多则数百万件紧固件连接,对材料工艺的标准、流程、检测、过程管控及批量制备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基于此,天成航材在没有任何经验可鉴的情况下,历时3年方案设计,2年落地建设,克服重重难关,于2020年自主研发、设计出了中国首条航空级钛合金棒线材全流程控温控轧生产线,并逐步掌握了航空紧固件用钛合金盘圆丝材制备技术,真正开启了我国航空紧固件用钛合金国产化的全新篇章,打破国外垄断,为我国航空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材料支撑。”车伟说。
在这项技术成功的基础上,天成航材不断延伸产线服务能力,同步实现了消费电子、高端医疗、3D打印等领域的应用拓展,钛合金盘圆丝材年产量国内领先,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在多个应用领域获得口碑。如今,天成航材已成为陕西钛及钛合金产业链的首批“链主”企业。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8期,总第931期),原题为《国之大“材”》。)
--CONTINUE---
陕西天成航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天成航材成立于2007年,是专业从事钛合金材料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08年投产,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各项成果100余项,累计研发投入2亿+,是国内较早涉足钛合金产业的技术队伍之一。
公司产品定位于高端钛材应用,主营产品包含钛合金盘卷、小规格棒材、大规格棒材、锻件等,以一流的“航空标准”管理体系支撑钛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建造了国内首条航空级钛合金全流程动态多向控温控轧生产线,可为飞机、发动机、航天、船舶、医疗等高端领域用户提供超细晶钛棒及高品质钛盘卷,从材料端创新突破,解决了多项航空材料“卡脖子”难题;大规格棒材生产线采取“以轧代锻、锻轧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可为航空终端提供发动机盘、轴件及飞机结构件用原材料,赋能中国航空业态升级。
公司致力于通过先进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推动航空航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先后获得航天特种工艺Nadcap无损检测认证、Nadcap热处理认证及AS9100D、ISO13485、ISO14001、ISO45001等资质认证。
公司努力寻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钛合金产业新突破,累计投资20.15亿建成的80000㎡现代化、智能化生产基地已于2020年逐步投入使用,项目配套3000㎡先进材料实验室及企业研发中心。(图文来源:天成航材)
--END--
企业愿景:致力打造优秀的产业投资集团
企业使命:帮助有梦想的创业者,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核心价值观:专业创价值 合作赢未来
投资理念:投早、投小、投硬、投国家所需要